Random Pieces of Mind

头号玩家观后读后感

作为一个游戏人,头号玩家据说是必看的电影。
很有幸,大概是我比较认真关注公司的活动,我抢到了内部放映票,能够在大陆上映的前一天抢先看到头号玩家。
在看了大概一个月之后,一次百无聊赖的出差,让我在郑州机场买了原版小说,看了看ernest cline的原作,平心而论,我很欣赏电影的编剧,因为他的修改,让着冗长而略显枯燥的nerd自嗨变得可读了很多。
头号玩家上映后,口碑一路飘红,但是也有明显的两极化。说好的,一窝蜂都是说这部电影是为游戏正名;唤起童趣,以及各种公众号通过一帧帧地暂停和疯狂地baidu或google去找电影的彩蛋从而刷着存在感以表明自己没有落伍。
说不好的,则是谈论了这部电影的立意局限性。并且实力嘲讽了一波跟风的人,以及误以为这部电影就可以让宅男翻身的死宅们。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确实是两种感觉都有,而且混杂在小说和电影中。
小说和电影的主线剧情,其实存在着很严重的扼杀创造力的现象。主角和所有的找彩蛋的人一样,都只是在熟悉halliday这个人。他们要对他喜欢的电影倒背如流,才能在他设置的关卡中拿到高分。他们要熟悉他喜欢的游戏,才可能通过考验。谜题反倒是有创意的文字游戏,但是一瞬间这创意又淹没在了halliday自恋而浩瀚的reference里。你要熟悉的并不是游戏,而是halliday这个宅男本身。你要知道他听的歌,他看的电影,他喜欢的人,他看的书,才能获得他的财宝。这并不错,实际上,这很和逻辑,作为一个没有子嗣的亿万富翁,想把自己的财产传给最熟悉自己的人并无不可。可是这立意完全和游戏是一种艺术无关,而仅仅是一个游戏制作人设计的trivia,并且题目全是关于他自己。

同时,由于中国人大多没有80、90年代的这种欧美游戏记忆,所以对于这些所谓的梗,基本不可能存在共鸣。这电影和小说里面高浓度大量级的对于各种街机游戏的致敬,80、90年代欧美流行电影音乐的引用,动辄”我当然知道,这是halliday最喜欢的XX歌/电影/台词/游戏“这样的描述简直令人发指。要说电影至少引入了守望先锋、高达等形象之后对于国人的友好程度是60分的话,那么原作只能有10分。
刻薄如我,我认为知道atari的ET的游戏盘被集体埋在了地下并且坑死了这家公司这样的逸闻就已经算是超越了90%的观众了,如果看过男主的座驾三大元素《回到过去》、《捉鬼敢死队》和《霹雳游侠》这三部电影的话兼职就可以超越99%了。然而知道这些梗得我并没有一丝的优越感,相反地,我只是愈发地觉得我是个花费了过多时间在这些事物上的死宅。而这部电影的好评也必然来自于这10%的死宅,因为我们都觉得这部电影让我们翻身了,让我们这些爱好展现在主流市场上了,让RX–78怒砍机械哥斯拉的场景帅遍了世界。可是恰恰相反,这部电影过去之后,对于国内的影响也就是这么一阵子。几个月之后,女生并不会因为你能把高达编年史倒背如流而欣赏你,除了游戏行业之外也不会有公司因为你上古卷轴玩的溜而聘用你。强如漫威电影宇宙,也没有把美漫变得主流太多,我们又为何要奢求头号玩家呢?

但是,这部电影最后传达的另一个消息是什么呢?就是halliday转身离开的时候对wade说的话: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这可能是halliday最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也是对当时腾讯在场所有ieg做游戏的人最触动的话。
我们无非是希望我们做的游戏有人爱玩。腾讯一直不是一个游戏公司,而是一个商业帝国。我们游戏赚钱一定是建立在庞大的社交关系链和快速的游戏模式迭代上,而平心而论,情怀从不是我们的主打。
然而,这么多年投身游戏行业的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何尝没有那么一丝情怀呢?即便可能手里做的游戏是由于各种kpi压制下如同流水线复制的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但是谁又不希望玩家能在这过程中感到快乐呢?
我算是一个半道出家的游戏从业者,但是我的初衷和之前做polarr的时候依然一样,就是希望用我做的产品的人开心。不管这个产品是一个图像处理软件,还是一个直播平台,抑或是一个音乐舞蹈游戏,我都希望使用者在用的时候嘴角是泛着笑意的。我想,这也是头号玩家带给我的启示,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做一个产品。
不要忘记去追寻这快乐。



« 尼泊尔 :: 12秒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