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Pieces of Mind

喜剧理论

今天和吴戈聊到喜剧理论。

陈佩斯有个喜剧理论是认为笑来自优越感。
这个理论最早就可以扯到柏拉图了,柏拉图说:“幽默是人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亚里士多德补刀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也提到,“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然后有人就认为笑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别人优越时的表现。这个人是霍布斯,当然后人也认为这个过于狭隘了,毕竟笑还是有很多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特里西诺就指出:如果诉诸感官的对象含有一点儿丑的成分,它就会惹人发笑了,例如,丑怪的嘴脸,笨拙的举动,愚蠢的说话,读错的字音,难看的书法,恶味的醇酒,奇臭的蔷薇,都会立刻引起发笑。但如果这种“丑怪”达到了“恶”的程度,就不再是喜剧感而是厌恶感了。

但总而言之,优越论的支持者都认为,幽默的过程中,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嘲笑,夸张,蔑视等来显示自己的优越。陈佩斯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当然了,关于幽默、喜剧的研究和流派也很多,大家各执一词,但我个人自己看了多年的相声standup和talkshow等等甚至到自己尝试写standup台本,感触最深的却是另一个理论。

上面这个“恶味的醇酒,奇臭的蔷薇”,在我看来是另一个理论“乖讹说”的绝佳例子。人们认为可笑是因为事物突然朝着与人们起初想法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下出乎人们的预料,这种期待的失望,常常引起人们发笑。康德曾举例说一个印度人在英国人的宴会上看见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化为泡沫喷出,大声惊呼不已,人们都紧张地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他却指着酒坛说:那泡沫当初你们是怎么弄进去的,惹得人们大笑起来,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于虚无,康德认为这种不一致就是喜剧引人发笑的根源。天津相声有句老话,姜昆和郭德纲都曾经quote过,“理不歪,笑不来。”也是一个意思。

从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之前看过一篇台湾的论文我很赞同,笑点是来自于失谐与解困。有一个不和谐、不合逻辑的事情“失谐”地发生了,而你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无知是一种“悲剧”;通过punchline你知道了原因,这种解困让你觉得幽默。往往喜剧里观众会比其中一个角色(多数是捧哏的)先知道或者同时知道,这时候就有好笑的地方了。叔本华认为:“在每一个事例中,笑的原因,不过是突然感觉到某个概念和借助该概念表现的现实事物之间产生了不和谐,而笑本身正是这一不和谐的表现。”可笑的并不是不和谐本身,而是不和谐之间产生了某种奇妙化学反应,才使得某一场景变得好笑。

说白了,喜剧或者幽默,需要有一个梗或者punchline,观众或者读者通过这个出乎意料的解释嘲笑了几分钟前莫名其妙的自己,也许这也是一种优越感发笑的表现吧。



« wins mac双修的简单免费文件同步方法 :: 帮我爸搭博客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