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Pieces of Mind

从外卖盒说开去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post,关于美国中餐馆里的外卖打包盒。这个在美剧中大家见的多了,生活大爆炸、老友记、宋飞比比皆是。只要点了中餐,一定会有这个镜头。这个盒子上有一个塔,那这个塔到底是哪个塔呢?

这个朋友说他看到个帖子说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明建已毁),

因中国的四棱楼阁式塔存世很少(松江方塔),琉璃塔虽然是当时顶流,但觉得这个结论不是很靠谱。较真的他于是发邮件问了美国的打包盒厂家(Fold pak),厂家也说年代久远不知道了。
他觉得可能画的是日本的塔,于是找到了一张奈良法隆寺五重塔(日本飞鸟时代政治中心在奈良,我国处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确实比起琉璃塔要更相似。因为琉璃塔是八棱,而这个画明显是四棱的。
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美剧里经常出现,几乎所有美国人也会看到这个外卖盒之后第一时间想到中餐。但是在真正的中国却不那么常见。之前我曾写过一篇post,关于美国中餐,当时没有太谈到这个外卖盒,但是其实这也是文化上高度相关的一个东西。
具有日本风格折纸折痕的中式外卖容器其实是美国独有的发明。1894年11月13日,在芝加哥,发明家Frederick Weeks Wilcox申请了一种他称为“纸桶”的版本的专利,该纸桶是单张纸,折成小段并折叠成防漏的容器,顶部配有精致的钢丝手柄固定。用相同的金属丝固定在外侧的支撑折痕形成了一个平坦的内表面,食物可以在该表面上平稳地滑到盘子上。

Wilcox的纸盒似乎是当时“牡蛎桶”技术的进步。(是一种带有带锁盖的木质容器,用于运输生蚝。)不管怎么说,纸牡蛎桶在oyster没那么流行之后,不知为何刚好无缝衔接上了当时正起步的美籍华裔餐饮业。
在1970年代,一位平面设计师(可惜的是,他的名字已被历史遗忘)在现在被称为Fold-Pak的公司(这个公司占了这个外卖盒70%以上的市场份额)工作,在盒子的侧面放了一个宝塔,顶部放了一个Chop suey字体的“谢谢”。两者均以红色印刷,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随着廉价但又新奇的中餐在美国流行起来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结构已经代表了西方社会东方美食的思想,即使这种包装没有被中国人拿来装食物。” Help Remedies包装的设计师Scott Chapps说。或者,如同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的作者Jennifer.8.Lee的书里提到:美国人看到它,看到了中国。其他人看到它,想到了美国。
对,这个姐们的middle name是8,不是B打错,就是一个数字8,她说因为Jennifer是最常用的女生first name,然后李又是大姓,她对于爸妈给她起这个名字感到不方便,于是她决定用数字8来stand out并且纪念她的华裔身份。
她不仅写了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还是 Unicode Emoji Subcommittee的副主席,曾经帮助饺子加入emoji,于是巧合的就来了,她在2016年和其他两个人申请了把外卖盒加入emoji,外卖盒上正是写实地画着这个塔。🥡
那么,这个塔到底是不是琉璃塔呢?我找到了中文网络上这个说法几乎最早的出处,来自南京大学的夏维中教授。
“塔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标志之一,曾经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夏维中教授介绍说,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南京瓷塔),代表着中国造塔工艺的最高水平,并因《尼霍夫游记》的渲染而名扬海内外。历史上,欧洲人曾经把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中国文化甚至东亚文化的标识性符号,用于地图等作品上。中餐外卖袋上使用塔形标识,完全符合欧美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为只要是有关中国古塔的设计,大概就不能绕过琉璃塔。
“因此尽管这一塔形已经高度抽象、变形,与琉璃塔原型有很大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合理地推测,设计者当初完全有可能从大名鼎鼎的琉璃塔中汲取了灵感。”夏维中教授说。
well,agree to disagree教授,我的看法是,1970年一个美国餐饮公司的设计师,难道会知道一个太平天国就被毁坏的明朝宝塔?大概率这都是欧美抽象出来的中华文化,不会来自这一个特定的塔。pagoda(塔),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如同竹子、熊猫一样的刻板印象。就像现在你在美国见到的餐厅名字里如果有这些词,什么pagoda、panda、bamboo、lucky、wok,那这家店一定是有左宗棠鸡的。
所以这个塔,其实是一个Chinoiserie的现象,或者就叫做中国风。也译成“中国风情”、“东洋风情”,在艺术史上是一个专有名词。
Chinoiserie风格起源于十七世纪,在十八世纪成为风行全欧洲的国际时尚,表现在各种艺术类型,并在各地发展出不同特色。中国风的“中国”主要指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洋世界,除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也是相关的创作题材。这种艺术风格专指欧洲人以东洋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并添加想像的新创作。中国风揉合了东方与西方的特质,混用各种创作元素,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18世纪初,一位英国的建筑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在他所著的《东方造园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1772)中指出,所谓的“东方”就是指“中国”。钱伯斯早年至少到过广州两次,后来发表了一部大力宣传中国风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器和器皿的设计》。1763年,他在伦敦邱园(Kew Gardens)中修建了本来就有的中国宝塔、孔子阁,还有一个在圆形池塘中间的、很像中国文人学者读书的凉亭的中国亭。宝塔明显是以琉璃塔为原型的,八边形,共十层。塔的每个檐角上有龙形装饰,但今已不复存在。之后影响亦可见于德国在慕尼黑的英国花园中建造的中国塔。
总而言之,画着的这个塔,应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塔,而是由外国人对于琉璃塔的形象衍生出来的自己的理解。就像美国人身上的汉字纹身一样,代表着远方对于中华文化的欣赏以及一丝丝的stereotype.


Reference:
Jiale Hu的朋友圈
https://www.quora.com/Jennifer-8-Lee/Why-does-Jennifer-8-Lee-have-a-numerical-middle-initial?fbclid=IwAR2Z6WBSJUgwl1Fe6pWnr-1jE8Nv0aS6W5hPfqlizgPt9FtuZEYWCSXMT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oiserie
https://www.nytimes.com/2012/01/15/magazine/the-chinese-takeout-container-is-uniquely-american.html
https://emojipedia.org/takeout-box/
https://www.eater.com/2016/10/1/13110692/chinese-food-takeout-box-history
https://unicode.org/L2/L2016/16026-takeout-box-emoji.pdf



« 千亿教练读后感 :: 钱财乃深外之物 »